[德国]赫尔曼·黑塞诗34首
黑塞《诗话人生》晚年篇(1944—1962)
别了,尘世女士
世界成了片片碎块,
她曾让我们那样喜爱,
于是死亡之于我们
也不再令人惊骇。
我们不该辱骂世界,
她如此野性多彩,
在她的画面周围,
依然有古老的神韵绕环。
我们满怀感激
从她的游戏中离开,
她给过我们欢乐、痛苦,
还有太多的爱。
别了,尘世女士,再去把自己
装扮得年轻靓丽,
只是你的幸福与呻吟,
已让我们厌倦。
(1944.4.23)
题解:黑塞的父母是基督教虔诚派教徒,在虔诚派的世界观中,尘世世界与上帝天国尖锐对立。相对天堂而言,人的尘世世界是误入歧途的地方,是充满诱惑的地方,就像一个男人面前的女人;由此是“尘世女人”。这首写于二战结束前的诗作,黑塞以旁观者的口吻,笑谈这个让人又爱又恨又困惑,可离开的尘世。1962年8月11日在黑塞葬礼上,人们朗读这首诗,让黑塞与尘世作了最终告别。
在布莱姆加藤宫
古老的七叶树呀,都是由谁种下?
谁曾在这石头喷池旁取水饮用?
在这盛装的大厅里,谁旋过舞?
他们已被人遗忘,没了踪影。
今天我们是阳光照耀着的一群,
今天鸟儿专为我们歌唱:
我们围坐桌子旁,
为永恒之今日祭酒,相伴烛光。
一旦我们逝去,被遗忘,
高高的大树间,
仍会有乌鸫鸟和风的歌唱,
下边的河水还会喧嚣岩石上。
在孔雀黄昏的啼叫里,
会有其他人坐进大厅。
他们谈笑风生,赞颂美景,
看插着旗儿的船只从身旁驶过,
听永恒之今日的朗朗笑声。
(1944.8.14)
题解:布莱姆加藤宫位于瑞士伯尔尼附近的一个半岛上,这座古堡建于16世纪,此时古堡的主人是黑塞的艺术家朋友马克斯·瓦斯默(Max Wassmer)。黑塞常被邀请参加各种艺术家庆宴。这里也是《东方之旅》部分故事的发生地。1947年,黑塞在这里过70岁生日时,他的三个儿子和姐姐阿黛勒都专程赶来祝贺。
重读《七月》和《青春是美丽的》
既陌生又遥远,
青春时代投来不可思议的目光,
它的阳光,它的星空,
虽不再照耀我的路,
但它的喜悦,它的惆怅,
成了今日的传说与吟唱,
它的名字与身影,
几乎不如风中树叶的飘荡。
然而在这书的字里行间,
却留下了它们的鲜明形象,
在那里它们流连,忠实等待,
有形式与立场。
遭毁的东西这些年来何其多,
苦难年月之后,
我们曾拥有的世界,
其传说仍然可以被听见。
它的字符会变得苍白,
声音会遥远而轻柔,
可是它的神韵与优雅,
拥有永恒的当前时态。
(1944.8.15)
题解:《七月》出版于1906年,是黑塞1903至1905年间写下的短篇小说集;《青春是美丽的》出版于1915年,书中包括两个短篇小说。
倾听
一个音响如此细柔,一个气息如此新鲜,
它们穿过灰暗的日子传来,
如鸟儿小心的振翅,
似春风的步履犹疑迟缓。
回忆飘自
生命的清晨时光,
像银色细雨坠落海洋,
溅起,然后消亡。
今天到昨天,路似乎很长,
许多都已遗忘,
那是前世,是童话时光,
如一个花园,园门大敞。
也许我的远祖今天会幡然醒来,
他已经睡去上千年,
他用我的声音说话,
我的血液将他温暖。
也许一位使者正站在外边,
要进入我房间;
也许,在今天消逝前,
我会把家还。
(1944.11.12)
题解:这年,纳粹德国逮捕了菲舍尔出版社的苏尔坎普,将他送进集中营,原因之一:他没有执行纳粹命令,还继续发行黑塞等被禁作者的书籍。
悲伤
昨日还生气勃勃者,
今日却已濒临死亡,
花儿朵朵飘落,
自那“悲伤树”上。
我见它们飘落,飘落,
如雪花落在我路上,
漫长的沉默临近,
脚步不再作响。
天空没了星星,
心中不再有爱,
灰色的远方沉寂无声,
世界老了,空空荡荡。
在这可恶的时代,
谁能将他的心保护?
花儿朵朵飘落,
自那“悲伤树”上。
(1944.11.25)
题解:1943年12月《玻璃球游戏》在瑞士出版后,流亡在美国的托马斯·曼也得到一本赠书,托马斯·曼将之称为“圆满的大师之作”,并惊奇地发现,此书与他正在写作的《浮士德博士》有很多相似之处。
回忆
思虑未来的人,
拥有生活的目的与意义,
他的努力与行动,
却不会赠他以宁静。
最高境界应是:生活
于永恒之当前。
不过这等恩惠,
只赐予了上帝与童孩儿。
对于我们作家,
过去——你是慰藉与滋养。
作家的职守正是,
警示与护守。
让枯萎的重新绽放,
让古老的青春焕发;
虔诚的回忆
令他心怀敬畏与忠诚。
内心要深深沉入
远古及童年时代,
还要将母亲回忆,
这正是我们的使命。
(1945.1.20)
题解:诗集《花枝》出版,献给姐姐阿黛勒。
迎接和平——为巴塞尔电台庆祝休战节目而作
苏醒于恨梦和嗜血欲,
可仍旧又瞎又聋,
习惯了战争的光闪、致命的噪音
及所有的残暴,
军人们已疲惫,
现在,他们得放下武器,
停下他们可怕的日间活计。
“和平!”这个声响
好像来自童话,来自孩子的梦。
“和平!”人们在呼唤,
心却不敢高兴,它更想热泪流淌。
我们这些可怜人类,
可以为善,作恶亦有能力,
我们亦神亦兽!如今,痛苦与羞耻
将我们怎样重压在地!
可是,我们还能希翼。
胸臆间燃烧着预感,
期盼爱的奇迹。
兄弟们!我们还能寻找
精神及爱的故里,
所有失落的天堂大门
都在为我们开启。
愿望吧!爱吧!希翼吧!
世界又重新归属你们。
(1945.2.22)
题解:1945年2月4日至11日,美国、英国、苏联三国首脑在沙皇尼古拉二世行宫内举行会议,商讨制定二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利益分配问题,签订了重要的《雅尔塔协定》。不久,黑塞为巴塞尔电台播出庆祝休战节目写下这首诗。此诗被评论家视为黑塞表达自己政治道德观的开端,在这里黑塞像一位心理分析家,将战争狂更多地视为心理病患者。作为人类的一员他为战争感到羞耻,但又不放弃对人类美好未来的希望,坚信人类爱的力量可以创造新世界。
不眠之夜
微风吹拂,夜色苍白,
月亮就要落下林木。
怎样的苦楚令我醒来,
这样向外张望?
我睡了,也做了梦;
是什么在午夜将我呼唤,
让我如此心惊胆战,
好似做错了什么重要事端?
我真想,现在就走,
离开家,离开村,离开这块田园,
跟随那呼唤,那咒语,
走得远远的,走向世界。
(1946.12.5)
题解:这年11月初,为逃避烦琐的日常生活工作压力,黑塞和妮侬前往瑞士西部纳沙泰尔(Neuchâtel)湖畔疗养,他们的好友奥窦在那儿有座疗养院,请他们夫妇做一次彻底疗养。他们刚刚抵达那里,便得到赫尔曼·黑塞获得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好消息。接着祝贺信件铺天盖地,令他应接不暇。69岁的黑塞对妮侬说,要是再年轻些的话,获奖应是很快活的事;可现在他老了,这种荣誉只会是负担。
这首诗写于这个疗养院。
速写页
秋日冷风吹响根根芦苇,
它们在黄昏中变为灰色;
黑鸦飞离柳树,抖着翅膀飞向陆地。
岸边,一位老人独自休憩,
发间感受着风吹,感受着雪与夜的临近,
阴影中他眺望那方明亮,
云水之间
远远的对岸仍闪着温暖亮光:
金色彼岸,幸福如诗如梦。
他将这闪光图画在眼里牢牢记住,
想着家乡,想着他的好年华,
直看到那金色消失褪去,
他转身,慢慢走回,
离开柳树,走向陆地深处。
(1946.12.5)
题解:这首诗作于瑞士纳沙泰尔湖畔一家疗养院。湖光水色面前,老人远眺夕阳下尚且明亮的对岸,目送那光亮消失,像是与自己过去的年华做一告别。这首诗显然借鉴了尼采《孤独》(Vereinsamt)一诗中的句子:“黑鸦嘶鸣,呼呼地向城里迁徙。”(参见郭力编译《德国名诗精选精析》)尼采的诗作时间是秋末冬初。不同于尼采的《孤独》的是,黑塞表达了行者的积极人生态度:老人牢记闪光画面,转身,自觉自愿走回陆地。
“没头没脑”
揭开毛巾,
立马可见,蒸汽逃得多快活!
去掉头上遮盖,
艰难的日子顿变松快!
不再打喷嚏,不再流鼻涕,
不再牙疼,不再眼干,
只是太阳穴还有些跳,还有一些前额黏膜炎,
真像进入了安乐乡。
就算不用头脑,不用思想,
一切也都无妨,
用美酒灌满咽喉,
这是最好的喉咙享受。
哦,生活可以如此沉寂:
没有词汇,没有噪音,没有耀眼光束!
你再不用作诗,
再不用找寻你的眼镜。
(1947.2)
题解:这里说的是西方人对付流清鼻涕常用的蒸汽浴疗法,俗称“没头没脑”:在小容器里放入药剂,用开水冲开,然后用大毛巾盖住头和容器,脸朝下让蒸汽熏一会儿。此诗写于瑞士巴登一家疗养院。
秋日气息
又一个夏季离我们而去,
它止于一个夏末雷雨。
雨,下得不忙不急,
森林湿漉,弥漫着苦涩与胆怯气息。
草丛中,秋水仙苍白瞠目,
蘑菇茂盛,簇拥。
我们的山谷,昨日还敞亮无比,
今日已窄小,罩着迷雾。
世界变得窄小,不见了光明,
弥漫着苦涩与胆怯气息。
我们要装备起来应对这夏末雷雨,
是它结束了生命之夏梦!
(1947.9)
题解:这年为纪念黑塞70岁生日,伯尔尼大学将名誉博士称号授予黑塞。黑塞的故乡小城卡尔夫也授予了他荣誉市民的称号。
萧瑟冬日
这是一个萧瑟的冬日,
几乎无光,万籁沉寂,
这老者,不喜欢别人同他交谈,
脾气乖戾。
他倾听河水,
河水年轻,激情汹涌;
那不耐烦的力量,
在他看来,既张扬又无用。
他嘲弄地眯起眼,
这样可节省更多光亮,
他开始轻缓下雪,
在面前拉上纬纱。
海鸥声声尖叫,
会扰乱他的老者梦,
光秃的花楸树上,
还有乌鸫在吵闹。
这些活计都在笑他,
笑他视自己太重要;
他只一心将雪下下去,
一直将黑暗下入。
(1947.11.18/20)
题解:老者指萧瑟冬日。
三月的太阳
一只黄蝴蝶,
沉醉于晨光,展翅翩跹。
一位老者坐于窗前,
弯着背,已经困倦。
他曾远走他乡,
唱在春天的树林间。
曾走过多少路,
发上留下多少尘土。
尽管黄蝶与花树,
它们的黄颜面
几乎看不出老化,
今日看似还同昔日一样。
可香气与色彩,
都已变得清淡,
光冷了,空气沉重,
呼吸起来也很艰难。
春天唱着它可爱的歌,
如蜜蜂的轻吟,
天空在蓝白间轻荡,
蝴蝶扇动着它的黄翅膀。
(1948.3.14)
题解:黑塞在蒙塔诺拉的房子,二战后一直是许多无家可归者的避难之处。1948年年初,妮侬的姐姐和姐夫冒着生命危险从罗马尼亚逃出,住了进来。一年多后,通过黑塞推荐,她姐姐在法国一家出版社申请到一个职位后才离开。
问候友人,并感谢对我1948年生日的祝贺
价值问题,总争执不清,
今日已过时的,昨日还曾盛行。
可笑的日子里,
连死鬼都被归入敌营!
(1948.7)
题解:“品味问题,总争论不清。”这是德国人的一句俚语。这里黑塞将之作了小改动。
乘车穿越尤利尔
碎石荒野,一片死寂,
薄薄苔藓,有灰,有红,有绿,
白云朵朵悬于山脊上面,
山崖陡峭,山峰若隐若现,
沼泽湿地,洼水静如瞎眼,
冷风凄厉,怀有敌意,
崖壁泛白,露出斑斑伤痕,都还新,
现出棕红,现出结痂,或似去了表皮。
一条公路画出坚硬条带,
顽强挺进于原野中央,
这里曾是军团之路,朝圣者之路,
而今是一路车轮滚滚的载人机器,
他们要逃离喧闹,投奔快乐夏日,
他们什么都不缺,
缺的只是时间,时间。
我们得赶路,前面的路还远,
要去比维奥、库尔、巴黎、柏林,
窄窄的路上我们一路挺进,
看白云随行轻飘,
看碎石荒地,看洼水静如瞎眼;
冷风让我们寒战,
可这机器对我们却毫不慈善,
载我们前去,向上,向前。
岩石世界陡峭严峻,挺然屹立于灰蒙之间。
我们逃离,逃离,伴着“好可惜”之感……
(1949.8.18)
题解: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,妮侬考了驾照,终于实现了有一辆私家车的愿望。黑塞喜欢坐老婆的车出门兜风。自1949年起,一到夏天黑塞夫妇就会前往瑞士东南部上恩加丁地区的锡尔斯-玛丽亚(Sils Maria)小镇疗养;一来妮侬不堪堤契诺的炎热,二来72岁的黑塞也想避开慕名前来的访问者。这是黑塞写下的他们路经尤利尔山口时的印象与感怀:可惜没有时间仔细观看。
行进者之歌——鸟儿合唱
海浪汹涌,泉水翻腾,
水母被卷进波浪,
因为我们只爱行走,
我们要把世界遍行。
如果我们应行进,我们便不走,
如果我们想行进,我们便开步行。
谁若只因义务而行进,
便不懂行进之万能之力。
此力涌动着,
要将一切只为行进而行进者引领。
(1952.1.11)
题解:1952年1月11日黑塞将这首诗寄给出版家苏尔坎普,信中写道:“眼下需要些玩笑,你会从这首诗里得到一些感受(每年我会给妮侬写几首这样的诗)。”这首《行进者之歌》比他写于30多年前的《朝圣者》显得轻松洒脱得多,没有了后者的苦涩、失败感。这首诗的“行进者”一词德文是Wallfahrer,也有朝圣者之意,但强调的主要是行进运动(Wallen),因而此诗也是一个文字游戏,以“海浪”、“泉水”的运动与“行进”相提并论,说明人生需要行进,既是身体上的,又是思想精神上的。
夜梦
心已经疲倦,胆战,
它曾跳得欢快,
回味逝去的青春,
游戏已经玩够。
幽暗的地方,
现出美好画面无数,
逝去很久的阳光
为它们照上金光。
远处的世界闪着光亮,
它曾为我们熟悉了解:
那是顶着星星帐篷的童年,
那是家乡与童年的地方。
我们的梦温和黑暗,
我们立于其中,
我们盼望能走入光明,
让自己也成为光。
(1952.11)
题解:1952年7月2日黑塞75岁生日时,屋子里已经摆满了庆贺信及礼品邮包。他们干脆关上房门,乘车逃之夭夭。在德国与瑞士的许多地区,都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。
六月暴雨
太阳憋闷,群山弓背,
黑风云墙伺机静候
酝酿力量,
惊鸟低飞,扑击翅膀,
灰暗阴影掠过原野之上。
响雷已听到,
先是骤响,
继而转为众鼓合奏的辉煌,
接着传出金号鸣响,
一道道闪电穿过风暴雨狂。
大雨倾盆而下,又阴又凉,
如玻璃片片,银白闪亮。
注入小溪,汇入河流,
好像呜咽声
响彻在受到震撼的山谷,绵绵长长。
(1953.6)
题解:黑塞的妹妹玛露拉,1953年3月去世后安葬在他们父亲身边。
青春晨光
家乡、青春、生命的清晨时光,
已被千百次遗失遗忘,
从你那儿,又向我送来迟到的音讯,
它涌自所有深处,
那是心底已睡去的地方,
啊,你,复活的涌泉,可爱的光亮!
从前与今日间的整个生活,
我们常为之自豪,认为它富有,
可它算不了什么;当我专注地
又听到童话中泉水的音响,
听到遗忘了的古老童谣,
它们还如此年轻,又永恒古老。
你的光芒
照耀在所有尘埃与困惑之上,
在所有神经错乱的未如愿的尘世追逐上闪亮,
啊,你这清纯泉水,你这纯洁晨光。
(1953.9.16/17)
题解:黑塞晚年写下了一些富有感情的诗篇,这首是其中一例。
悼词——致我亲爱的朋友H.C.鲍德莫于他去世日
哦,朋友,你走得实在太早!
我的四周变得空旷,这里曾经树木成林,
而今我似一棵老树独立,被忘记。
了解你的人不多,更无人了解全部。你开朗的面具多种多样,
是骑士、豪饮者,又是官员、赞助方,
可面具之下,是你神秘的国王形象。
你稳重、坚定,而在这君主外表下,
是激情、谦卑,拥有对伟大神圣事业的
爱的力量,
这是一个珍贵的秘密,
只为亲密朋友圈所知,为我们所藏。
永别了,你敏捷不屈的心灵!
我会牢记你的形象,牢记你的骑士侠肠。
我会久久凝望
光秃的山坡上
那空旷的地方,
那儿曾有你的树冠摇荡。
(1956.5.28)
题解:1956年5月28日,又一位“东方之旅”的伙伴病逝,他就是具有国王风范的黑塞红房子的赠予者、不满65岁的汉斯·鲍德莫。黑塞悲痛万分,以诗哀悼老朋友。
老人和他的手
他艰难地
挨着长夜,
在等,在听,不眠清醒。
被子上面,
伸着他的手,一左,一右,
僵硬,木然,像疲倦的仆人,
他笑得轻轻,
不想将它们惊醒。
当它们尚还有力量,
比起大多数,
它们更努力为之,不倦勤勉。
要做的还很多,
可顺从的伙伴
却要休息,要变成尘土。
仆人已倦,
它们累了,又枯又干。
不想将它们惊动,
望着它们,主人笑得轻轻,
生命之路忽然显得很短,
长长的
是这夜晚……于是孩子的双手,
小伙子的、男人的双手
都在这夜晚,
瞧见了自己的终。
(1957.1.6)
题解:79岁的老人,长夜里注目自己的双手,心怀感激、体谅及幽默感。
一位老文人的肖像
暂且,人们还将他视作最后石柱,
而它的基座已不牢固,
暂且,他还能将一些猫头鹰
小心谨慎送到雅典。
尽管他须经受痛风、痉挛之苦,
身体越来越瘦小、干枯,
可他总还能词语连珠,
废话赘语连篇重复。
他还一再惊奇地,
在孩童游戏中寻找他的老者乐趣,
回望十九世纪,
就像将天堂回忆。
(1958.2)
题解:这是一首幽默玩笑诗,是80岁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为自己做的自画像,这首诗在黑塞生前没有发表过。“给雅典送去猫头鹰”意为“画蛇添足”,做多余的事。猫头鹰是聪明智慧的象征,也是女神雅典娜的象征,古希腊富有猫头鹰,因而“给雅典送猫头鹰”为多余之举。
一个梦
胆怯地穿过一座座大厅,
一张张面孔,都很陌生……
慢慢地,一张一张之后,
光变得灰白。
光线变得模糊,
朦胧之处,
我看到熟悉面孔现出,
爱的记忆里
先前陌生的
一个个变得熟悉。
我甚至听到他们的名字,
他们是父母、姐弟,小伙伴,
还有当我是个小男孩时,
崇拜的女人、作家和英雄。
可这许多人,
没有谁看我一眼。
像蜡烛的火焰,
他们消失得无影无踪,
伤痛的心中
只留下黑暗
那里有被遗忘的诗韵,与哀怨,
怨的是,曾享受过的日子
成了梦与传说间的
朦胧时光。
(1958.9.21)
题解:黑塞年事越高,越感到他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画面的珍贵。如果他正同老熟人朋友交换对往事的记忆,有时甚至会拒绝著名作家的来访。
心理学
海螯虾爱上了龙虾,
爱却得不到反响,
此爱深陷下意识中,
它会爱到死亡。
一位心理学家研究此事,
发现它难以说清,
海螯虾逃走了事,
它认为费用太高。
此虾令学者生气恼火,
尽管他一声不响,
可聪明脑袋还
苦思冥想,挂在此事上。
尽管没用医生,海螯虾也恢复了健康,
而且找到了新爱对象,
医生将自己的苦闷,
归结到钞票情结上。
(1959.6)
题解:这是黑塞的一首玩笑诗,幽默风趣。
答友人——他们寄来难懂的新潮诗,问我是否能懂
上帝能造出一些人来,
让他们懂
暗紫色的黄句,
此事是有可能的,
不过不是每一个都懂的。
音级有十二个,
有人将之理解成
十二个咏唱,
不管有没有阿多诺的帮忙;
不过下面署名者
不会懂,
他的眼睛
只会错愕得缭乱强睁。
(1960.2)
题解:“下面署名者”是黑塞本人。阿多诺为20世纪德国著名社会学家、哲学家、音乐理论家等,1949年出版有《新音乐哲学》一书。
小童之歌
如果有人罚了我,
我就把嘴闭上,
哭着去睡觉,
醒来还是健健康康。
如果有人罚了我,
再叫一声小家伙,
我就不会再哭了,
还要含笑梦乡。
大人们都会死,
不管叔叔,还是爷爷,
可是我不会,
我永远都在这方。
(1960.4.5)
题解:晚年的黑塞已是四五个孙子、孙女的祖父。然而,如他所述:“我基本上保持了我男孩岁月的生活感觉……”
疲倦的傍晚
晚风呜咽,
怨声窒息于落叶,
雨滴重落,
滴滴入尘灰。
松垮的墙上,
苔藓、绿蕨蔓生,
老人们默不作声,
蹲坐门槛上。
僵硬的膝上
静置弯曲的手,
听任这休憩,
听任这萎缩。
黑鸦又大又重,
飞过墓地上方,
山坡平缓,
苔藓、绿蕨蔓生。
(1960.8.10)
题解:晚年的黑塞深居简出,享受着蒙塔诺拉村的宁静生活。
一指禅
正如人们所介绍,
俱胝禅师性情温和,谦恭安详,
他不言语,不说教,
因为词语是相,他深知,
应避免所有之相。
一旦有弟子、僧人、和尚
求金贵灵光之词
以表述至仁及尘世的意义,
他总会缄默警觉,
戒免任何激情洋溢。
如果他们前来求教,
此等有些虚荣,有些认真,
他们讨教古经意义,
问询佛祖名姓,
请求解明,要知
世界起始与末日,他都会一言不语,
只将手指轻轻向上竖起。
这一指既无言又善言,
越来越直入人心,越来越具警示力:
它既在说,又在教,还在赞,也在惩,
直指尘世核心与真谛,
但凡弟子明了此指之意,
他们便会顿悟,便会觉醒。
(为威廉·贡德特所作)
(1961.1.15)
题解:《碧岩录》全称为《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》,为佛教禅宗语录集,共十卷,由南宋时期的圆悟克勤禅师编辑而成。书中收集了禅宗百则公案,克勤禅师对其内容作了简介,还给出了唱评,是禅宗定型的重要语录集。1960年9月德国出版的德译三卷本题为“Bi-Yän-Lu碧岩录”,译出了33则公案。翻译家为威廉·贡德特(Wilhelm Gundert,1880—1971)。贡德特既是德国传教士、语言学家,还是中国、日本佛教专家、翻译家。他与赫尔曼·黑塞是亲戚,黑塞的外祖父正是他的祖父。黑塞本来就热衷中国古代哲学,在这样的亲戚加朋友的关系下,自然是最先阅读这部译著的读者之一。这三卷本的出版,使他对禅宗的兴趣,在他晚年达到了顶峰。一年之后,黑塞专为《碧岩录》德译本自费印刷了一个小册子“禅”(Zen),小册子中有“前言”、“给贡德特的信”,还有读这部译著后写的三首诗等。这首为第一首,专为译注家威廉·贡德特先生所作。《一指禅》是《碧岩录》中第19则公案,讲的是俱胝禅师面对弟子求教只竖一指的故事。
禅寺小和尚1
俺爹的房远在南边,
那里有海风吹拂,有阳光送暖。
要是夜里梦见老家,
醒来我常常泪珠涟涟。
伙伴们是否已察觉
我有些异样?我怕他们会将我嘲弄。
老僧人们呼噜打得平和,像动物,
王玉我一人醒着,冷得发抖。
总有一天,总有一天,我会拿起拐杖,
草鞋系好,出门上路,
千里迢迢,走回家中,
走回过去的快乐时光。
可如果师父火眼金睛把我看透,
我也只好认命服从,
我会感到身上滚烫又冰冷,
会羞惭,哆嗦,只好留下不走。
(1961.2)
题解:诗中的小和尚王玉,原文为Yü Wang。译者请教了《碧岩录》全本德译本的现代译者霍洛夫(Dietrich Roloff)先生:“《碧岩录》中有没有这个人物?”霍洛夫先生的回答是否定的,并认为这很可能是黑塞自己编的中文名字。
禅寺小和尚2
说一切都是虚瞒妄念,
真谛永远不可言传,
可是那大山看着我,
有棱有角,轮廓明现。
缤纷世界,有驯鹿有乌鸦,
海洋蔚蓝,玫瑰红艳:
意念一集中,它们皆破败,
名没有了,形也不见。
意念集中,潜心凝神,
要学会读,学会看!
意念一集中,世界成了相。
意念一集中,相变为本原。
(1961.2)
题解:德国学者认为,禅宗为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本土化后的一个重要产物。与“佛说万物皆空”的不同处在于,(比如)禅能看到棱角分明的山峰。这首诗力图表达的正是这类禅宗真谛。
雷纳尔湖
草地上,玫瑰缀点,
将巨崖的险峻柔缓,
崖石后,水镜幽暗一片,
荡着云、林,和群山。
这黑青湿凉
将这凹地填个满当,
它的静默好似,从湖面
升到了山峰白雪晶亮的地方。
水流似在昏睡,
它流向山谷,蜿蜒轻缓,
褐色石子与淤泥上,
滞躺着枯老树干。
石松僵立,落叶松成荫,
就连那风,本来还轻松地吹,
现在也犹豫不前,疲惫蹒跚,
要为自己找个歇息地点。
(1961.8)
题解:这首诗写于上恩加丁的锡尔斯-玛丽亚。这是黑塞最后一次与妮侬到那里疗养。第二年夏天,他还想前往时,受到医生劝阻。雷纳尔是当地语,意为黑湖;这是一个高山湖,位于小村苏雷伊(Surlej)上方,海拔2 223米。黑塞在这首诗中,既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对湖光山色进行了细腻描绘,又能让读者读出他身心疲惫的状况,表达了对休息的向往。
千万年前
自断续的梦中醒来,
想上路,内心不安,
于是倾听我的竹林,
听它在夜里细语绵绵。
不再容我休息静躺,
我被拉出老轨旧路,
要去跌撞,要去飞翔,
要走向无边无际的远方。
千万年前
有个花园,有个家乡,
鸟墓前的雪地上,
番红花儿朵朵开放。
我想伸展鸟的翅膀,
飞越圈住我的“藩篱”,
飞向那时代,
它的金光今日还在我面前闪亮。
(1961.12.24/25)
题解:圣诞节妮侬送给黑塞一台打字机。当黑塞将这首新诗打出送给妮侬时,妮侬暗暗心惊,她感到这里有对死的向往。这里的鸟暗指作者本人,因为妮侬称他为Vogel——鸟儿。在德语中,被称作鸟儿,有不切实际、想入非非之嫌;在黑塞还有另一个故事:1933年他们新婚一年后,黑塞写了最后一部与自己生活相关的童话,名为《鸟儿》。童话里,他将自己写成一只超凡脱俗、神奇莫测的“山村土鸟儿”,而这只鸟落入了一个名为妮侬的“外国女人”(妮侬的娘家姓字义为“外国人”)之手,很多年后鸟儿才重获自由。有了这部童话,妮侬更理所当然地称他为“鸟儿”。
短歌
彩虹的诗篇,
濒死之光的神奇,
像音乐一样消失的幸福,
圣母脸上的苦楚,
人间的苦涩康福……
花儿被风卷走,
花圈置于墓上,
快乐不长在,
星星落入黑暗:
美丽与哀伤的薄雾
悬于尘世深渊上。
(1962.5)
题解:整首诗可以说是一句话:人生如短歌一首,这短歌有如“彩虹的诗篇”,如“濒死之光的神奇”……直至如尘世深渊上“美丽与哀伤的薄雾”。
题解:此诗的第一稿作于1962年8月1日,第三稿与第二稿近似,主要对第二稿的最后三行作了小改动,三行变为四行,表达上更细腻了些。完稿后的次日8月9日凌晨,黑塞溘然长逝。( 郭 力 译 )
推荐阅读: